認識小黑蚊

 

 

台灣鋏蠓分類地位與形態特徵

台灣鋏蠓(Forcipomyia taiwana Shiraki)在分類上屬於雙翅目(Diptera),蠓科(Ceratopogonidae),鋏蠓屬(Forcipomyia),蠛蠓亞屬(Lasiohelea)之吸血性昆蟲,最早由日本昆蟲學家素木得一於1913年在台中縣發現並予以命名記錄。

全世界已記載的吸血蠓共有1,700 餘種,其中以庫蠓屬的1,500 餘種最多,鋏蠓屬則有137種。臺灣地區鋏蠓屬之蠛蠓亞屬種類依連日清教授研究,共記錄24種,其中只有台灣鋏蠓與三地鋏蠓(Forcipomyia anabaenae)確定會吸食人血,其中又以台灣鋏蠓為主要危害種類

 

   台灣鋏蠓的生活史

台灣鋏蠓為完全變態昆蟲,生活史中分為卵、幼蟲、蛹、成蟲四個時期,完成一個生活史約時20-30天。雄蟲不吸血,羽化後只吸露水或花蜜,通常群舞交配後死亡。雌成蟲嗜吸人血,於吸血後懷卵3-4天即可產卵,卵產於潮濕之土表,雌蟲平均產卵約40粒,最多可產約80粒卵,卵期約為2 - 3天。幼蟲陸生,共四個齡期,以藍綠藻或綠藻等藻類為主要食物,幼蟲期約9-12天。影響幼蟲發育的環境因子有食物種類、溫度、降雨、溼度、幼蟲密度等,其中以溫度影響最大。

報告指出在低溫環境,幼蟲發育期可延長至100天以上,試驗亦指出其幼蟲在35℃以上及10℃以下環境無法存活。成長的老熟幼蟲會爬行到較乾燥的地方化蛹,如飼育容器壁、土表、牆角、偶而會在草莖部化蛹等,蛹期約3-5日。值得一提的是,成蟲羽化時需要很高的相對濕度,在相對濕度75%的環境中,其羽化率僅約3-4成,因此,保持環境乾燥有助降低台灣鋏蠓成蟲羽化率。記錄指出羽化後之雌蟲壽命可達42天。

 

 

台灣鋏蠓雌蟲吸血與產卵習性

臺灣鋏蠓雌蟲的吸血活動均在白天進行,通常自早上七、八點起即開始吸血活動,吸血活動隨時間增加呈逐漸上升趨勢,並以中午十一點至下午三、四點為吸血高峰,然後下降至黃昏時停止,天黑後就完全不會再有吸血活動。台灣鋏蠓雌蟲不具主動的寄主搜尋行為,平時隱匿於棲地,當感應到人的氣味時才會起飛前往吸血,這也就是為什麼走動時不易被小黑蚊叮咬,而往往是停下休息或聊天時才會被叮咬的緣故;當然在戶外餐飲、或是下棋、泡茶等靜止活動時也最容易被叮咬。

由於小黑蚊成蟲具有這樣的飛行習性,所以其活動範圍往往侷限於棲地數十公尺範圍內,這也就是何以小黑蚊在社區經常呈現局部性分佈的原因。此外,小黑蚊蟲體小、習性低飛,飛行高度通常在一公尺以下,所以小腿、腳、手背、手肘等為其主要叮咬部位。也由於小黑蚊低飛的緣故,所以小黑蚊危害都在一樓,二樓以上不會有小黑蚊的危害。

以場所而言,最容易被小黑蚊叮咬的地方通常是大樹下、走廊、涼亭、庭院、廟口、雜貨店口、騎樓下、等民眾經常駐足停留的地方。此外,位於戶外的餐飲區、咖啡區、泡茶區、下棋區、聊天區等,也是容易被小黑蚊叮咬的場所。

吸飽血的雌蟲會隱匿於棲地附近,約經2-3天卵成熟期後即可開始產卵。試驗證實雌蟲會將卵產在有亮光、潮濕、且有幼蟲食物的地方,通常就是環境中滋生有青苔的場所。

 

相關文章:小黑蚊的「叮刺」與「叮咬」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btorumb1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